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 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4 丨 渝ICP备2021003554号
地址:重庆市璧山区璧城街道双星大道369号 丨 邮编:402760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41434373 丨举报邮箱:cqbsb@163.com
一串串诱人的葡萄挂满枝丫
青藤翠蔓绕篱墙,串串珍珠映夏光。初夏时节,在大兴镇葡萄园里,一根根葡萄藤如绿瀑般漫过篱墙,串串葡萄缀满枝头,在骄阳下折射出晶莹的光泽。这抹由大自然酝酿的鲜甜,让这座有着 “中国优质葡萄之乡” 美誉的小镇,成了夏日热闹的所在。八方游客循着清甜果香而来,于藤蔓间体验采摘之乐,共品葡萄的甘醇,沉醉于这片土地的慷慨馈赠中。
作为璧山葡萄的核心种植区域和主要产区,大兴镇土层深厚肥沃,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充沛,为葡萄生长铺就了天然温床。近年来,当地以一年一度的葡萄采摘节为引擎,不断推动葡萄产业与农文旅深度融合,聚力构建“农文旅体康”“吃住行娱购”的全链路生态圈,小小葡萄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能量,在夏日里绽放勃勃生机与活力。
游客在葡萄园内采摘参观
产业筑基 从 “零散种植” 到 “规模集群” 的转型之路
7月7日,兰沁家庭农场里,葡萄藤的浓荫之下弥漫着夏日的燥热气息。李兴兰穿梭在葡萄架间,指尖轻轻拂过葡萄,果面的光泽映在她眼角的笑纹里 。那笑意藏都藏不住,全因这才七月初,她家三十亩葡萄就已卖得只剩零星果串,快得连藤架都像是提前松了口气。
谁能想到,这个在葡萄架间忙碌的农妇,曾经是个拿着针线的裁缝。57岁的李兴兰与丈夫二十多年前曾辗转于重庆、贵州、四川等地务工。为方便照顾上学的孩子,2004年,夫妻俩回到老家大兴镇均田村,成立了一家兔场养殖兔子。但守着兔场干了几年,两人深感养兔的工作量过大,考虑到长远发展,2008 年,他们毅然放弃养兔事业,转而种植了 10 多亩蜜莉葡萄。这种诞生于大兴镇的葡萄品种,是当地在上世纪 80 年代引进巨峰葡萄后,经 30 年优化选育而成的 “明星品种”,比普通葡萄早熟 20 天,因穗大粒饱、汁多无籽的特质而受到市场青睐。
可种植初期,夫妻俩却栽了跟头。“特别是第一年,我们没啥经验,连疏果都没做,结果葡萄上色不均匀,卖相不好,销路自然就困难。”李兴兰回忆,那段日子让她焦虑不已。
然而,生性要强的李兴兰并没有被困难打倒。每当村里、镇里组织技术培训,她总是早早到场,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农技员下乡指导时,她就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追着问东问西;听说市里要举办讲座,哪怕再忙,她也要抽空去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夫妻俩的葡萄种植技术日渐精进,种植规模也从最初的10亩慢慢扩大到了30亩。“虽说一年到头汗没少流,但家里日子确实宽裕多了,先前欠的贷款也还得七七八八了。”李兴兰一边整理着葡萄藤,一边说。
李兴兰的葡萄架下,藏着的不仅是一家人的生计希望,更折射出广大种植户在土地上的普遍困惑:风险如何规避?成本如何降?销路如何稳?这些生长在田埂间的现实难题,亟待一套更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
针对这些挑战,大兴镇从突破技术瓶颈撕开缺口,一方面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开展葡萄种植技术培训,鼓励种植能手分享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发动镇村党员干部下沉走访,普及农业政策与种植知识,从而让每一户种植户都能掌握技术、吃透政策,实现科学种植、少走弯路。
技术根基逐步稳固之后,大兴镇将目光投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破解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难题,从 2010 年起,该镇引导农户引进夏黑、醉金香、阳光玫瑰等 30 多个早中晚熟品种,让葡萄从 “一枝独秀” 蜕变为 “百花齐放”,成熟期也延长至 8 月底。
“在丰富葡萄品种的基础上,我们推出‘合作社 + 农户’联动模式,将原本分散的土地资源、技术经验和市场渠道等要素系统整合,形成抱团发展的强劲合力。” 大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通过全力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大棚种植模式与绿色生态防控方式,以此提升葡萄品质、摆脱天气对收成的制约,不断推动产品向高端化迈进。
品质立起来了,如何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持续扩大产业影响力、提高品牌价值呢?大兴镇给出的答案是:积极顺应“互联网 +”的潮流,借助淘宝、微信等电商平台,采用党员带头示范、网红直播带货等创新形式,让优质葡萄插上数字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市场,真正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产业跃升。
如今的大兴镇,葡萄种植面积已达 1.5 万亩,涵盖蜜莉、夏黑等 30 余个优质品种,年产量超 2 万吨,年产值达 1.6 亿元,50 亩以上规模种植户有 20 余户,产业链带动就业超 1.8 万人次。凭借卓越品质,大兴葡萄先后斩获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中华名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称号。
葡萄采摘节上,游客跟随乐队尽情狂欢。
品牌塑魂 从 “田间鲜品” 到 “文旅舞台” 的跨越之径
当连片藤蔓在沃土里舒展生长,当葡萄的清甜漫过田埂,绵延的产业链在时光里悄然延伸。循着这愈发浓郁的果香,每年 6 月,大兴镇的船形葡萄广场总会迎来一场甜蜜的约定——葡萄采摘季推广活动。自此,大兴镇的葡萄有了 “新使命”:它们不再只是餐桌上的寻常鲜果,而是化作连接乡村与城市的鲜活纽带。
在采摘节的热闹氛围里,游客不仅能够品尝到香甜多汁的葡萄,还能参与好玩的游园活动、欣赏好看的文艺演出,尽情体验各种乐趣。
不同于往年,今年的葡萄采摘季推广活动创新推出“兴隆集市”,以“一站式”农特产品展销窗口的形式率先登场。
集市上,17个村及全区近百农户携60余种绿色有机农副产品集中亮相,从鲜甜的葡萄到营养丰富的禽蛋,从时令果蔬到养生葛粉,琳琅满目的“土货”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购。
独耳村的摊位前,推荐官正热情地向顾客展示凌晨现摘的葡萄。该村种植葡萄达十余年,如今经滴灌技术改良与有机肥培育,葡萄甜度提升20%。“这葡萄甜度高、果粒饱满,确实不错!”试吃的市民们尝过后赞不绝口,转眼间,三筐葡萄就被抢购一空。
一旁,无土栽培的番茄、传统酿造的蜂蜜等特色产品同样备受青睐,农户们纷纷表示:“集市就是我们的‘聚宝盆’!”
随着夜幕降临,《大兴葡萄熟了》等文艺节目在几公里外的葡萄广场轮番上演,为观众献上了一场丰盛的视听盛宴。欢快的旋律中,市民们踊跃参与大屏互动抽奖,幸运观众则手捧新鲜葡萄和采摘券满载而归。现场,传统民乐与摇滚金曲交相辉映,惊险的大环舞杂技与热情的群舞此起彼伏。市民、游客们随着乐队的节奏,在熟悉的旋律中挥舞双手,共同沉醉在这激情四射的欢乐之夜。
以节会友、以节促农、以节兴旅,一年一度的葡萄采摘季推广活动,已悄然成为大兴镇乃至璧山区一张亮眼的名片。数据统计,大兴镇已连续举办 16 届葡萄采摘季推广活动,“璧山葡萄” 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每年吸引客流数万人。依托这一特色活动,2024 年,当地农产品营销收入达 2000 万元,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让乡村振兴的活力在田间地头持续涌动。
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特色院落(记者 朱大亮 摄)
融合拓界 从 “葡萄单品” 到 “多元业态” 的破局之法
“葡萄+农文旅”融合要“出圈”,丰富的新业态、新场景自然不能缺位。基于此,近年来,大兴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力全区“茅莱仙境”生态文旅项目,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优化镇域产业结构,创造性打造“烟火茅莱特色庭院经济示范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茅莱山沿线的不少院子是普通民房,多数村民在外购房后便空着。为让这些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我们通过盘活闲置农家院落,打造 ‘夜赏繁星、坐听蛙鸣’ 的美丽乡野庭院。”大兴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正全力构建集休闲旅游、葡萄采摘、亲子研学、特色餐饮、高端民宿及网络直播于一体的融合新业态。
在此过程中,大兴不仅修缮了入户道路、旅游便道和停车位,还整治了院落环境、完善了绿化带,为院落增添了诸多富有乡野韵味的元素。
这样的变化,让大兴镇船形村不少村民打心底里高兴。他们回到老家时,看到自家老宅在内的多栋闲置民房已改造成特色民宿,新设施与新环境相映成趣,不禁感慨:“政府利用资源搞发展,既盘活了资产,又提高了我们的收入,真好!”
经过不断发展,如今,“烟火茅莱特色庭院经济示范带” 已初具雏形。该片区不仅吸引“隐厨”“去野小院”等8家特色院落入驻,启晨农庄、一博阳光、茅莱仙李等20余个规模化采摘园也不断做大做强。
要让 “烟火茅莱” 的品牌深入人心,持续为庭院经济赋能,还需要有效助力业主引流、扩大知名度。为此,大兴镇统筹开展视频拍摄、推文发布、广告投放等宣传活动,通过生动的内容呈现乡野庭院的独特魅力。
“去野小院” 负责人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这个由闲置农房改造的特色院落,如今成了市民闲暇时分打卡的热门地。“平日每天有三五桌客人,周末更是热闹,屋内屋外都坐满了人。”“去野小院” 负责人说,来的客人有办朋友聚会的、公司团建的,还有生日派对、求婚仪式的,需求五花八门。忙不过来时还得请村里大姐来搭把手。
像“去野小院”这样的特色院落,不但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也带动了周边休闲垂钓、采摘游玩等多元产业蓬勃发展。
据统计,大兴镇去年吸引游客近万人次,有力推动了周末经济、研学经济的繁荣,使得周边群众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从技术赋能的种植基地,到人气十足的采摘节,再到业态丰富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大兴镇正以一颗颗饱满的葡萄为轴心,串起产业发展的链条,激活乡村经济一池春水,铺就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路。(记者 朱大亮 实习生 郭延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