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 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4 丨 渝ICP备2021003554号
地址:重庆市璧山区璧城街道双星大道369号 丨 邮编:402760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41434373 丨举报邮箱:cqbsb@163.com
在短视频追逐瞬时刺激、流量算法主导“眼球经济”的背景下,璧山一位电影放映员用36年的坚守,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与非遗传承进程中,坚守者们以时间为犁,用“沉下心、沉住气”的价值追求,为文化根脉深扎土壤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当下,文化传播正深陷“唯流量论”的误区。短视频追求几秒内的极致刺激,直播依赖话题翻新维持热度,“快消式”文化消费虽满足了即时需求,却让文化在追逐流量中逐渐失去扎根的耐心。而乡村电影放映、非遗技艺传承等领域的坚守者们,恰是以“反潮流”的姿态,诠释着文化传承的本质:它从不是昙花一现的热闹,而是需要以岁月为养分的深耕。从胶片到数字,从口传心授到技艺革新,形式在变,但“把文化种进土地”的执着始终未变。
这种“沉下心、沉住气”的坚守,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语境下价值尤为凸显。无论是放映员36年如一日的银幕光亮,还是非遗传承人十年磨一剑的技艺打磨,本质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让文化在熟悉的土壤中自然生长。乡村的戏台、非遗的工坊、田间的放映点,这些看似平凡的空间,正因这份坚守而成为文化记忆的容器——孩子们在光影中触摸世界,老人们在技艺里看见乡愁,代际文化接力在时光中沉淀。这种扎根乡土的文化培育,远比“空降式”的网红项目更有韧性,也更贴近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
这种“沉下心、沉住气”的智慧,在时代的飞速变化中守住了文化的本真。乡村文化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古”,非遗传承也不是机械的“复刻”,真正的传承者懂得在坚守中创新:放映员会引入红色影片、农业科教片,让银幕成为政策宣传与知识普及的窗口;非遗传承人会尝试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设计,让老手艺走进新生活。这种以耐心培育受众、以真诚打动人心的智慧,正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不急于求成,相信时间的力量;不盲从潮流,尊重文化生长的规律。
站在乡村振兴的坐标上,璧山光影守梦人与无数坚守者启示我们:文化的根脉,从来不在热搜榜单的更迭里,而在时光沉淀的厚度中;乡村的振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完善,更需要这样一批“种文化”的人。他们以朴素坚持证明,银幕光影也好,工坊针线也罢,唯有沉心深耕,方能让文化种子在乡土生根发芽,长成支撑乡村精神家园的参天大树。这,正是快时代最珍贵的“慢价值”,也是文化振兴最坚实的底色。
(熊浩 代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