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 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4 丨 渝ICP备2021003554号
地址:重庆市璧山区璧城街道双星大道369号 丨 邮编:402760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41434373 丨举报邮箱:cqbsb@163.com
新方位新形势下,如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9月12日,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活力璧山的实施意见》和《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璧山区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决议》,精准作答了这一发展之问。
深化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璧山,推动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城乡融合……一系列牵引性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举措,不仅明确了未来璧山城市工作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更以八项重点工作绘出了活力璧山的清晰路径。
强化规划引领
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全会提出,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全力做好北延、南进、西拓、东融、中优“五篇文章”。
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推动成渝中部地区融合发展,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创新区,深化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实现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协调发展”城镇体系。加快形成“璧山城区—中心镇(街道)—镇”功能互补、融合互促的城市空间形态,统筹做好老城提升和新区建设,璧南片区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临空经济示范片区,璧北片区打造“农文旅、产加销”城乡融合示范片区,璧西片区打造城市空间产业重要拓展区。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等特色镇,持续增强中心镇(街道)重要节点功能,探索跨城镇开发边界乡村地区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推动实施“四进三回”行动,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强化创新驱动
全面激活城市内生动力
创新是引领城市跨越赶超的核心引擎。全会提出,要坚持城市与产业“两手抓”,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路子。
构建全域创新体系。积极融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联动建设一批科创载体和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以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中新生命科技城为核心,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科创平台多点支撑的科技创新格局,创建一批高能级科创载体和创新平台,建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产业中试平台,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着力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形成“教育—科研—产业”闭环,培育嵌入式创新空间和微创新活力单元,打造更加宜业的创新型产业社区、商务社区,携手高校等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合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打造市域产教融合科技园,用好重庆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
深化产创融合。迭代升级“231”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提质提速“双倍增”行动,培育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健全创新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完善“科创载体+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转化服务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建设链接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
塑造开放创新格局。将中新生命科技城建设为全国领先、具备较强产业辐射能力的中新生命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加强外贸综合服务能力,支持更多“璧山造”创新产品走出国门,迭代引才计划,吸引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高精尖人才、项目、技术落地。
强化安全护航
全面提升城市韧性水平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和底线。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高质量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健全城市安全风险智控体系。全面落实“三控八制”安全风险闭环管控机制,数治一体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推进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公共消防等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标志性空间治理多跨协同综合场景,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推广“电气火灾智防”一件事应用。
优化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健全捍卫政治安全体系,完善“保险+服务”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运行模式,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用好“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推行街面三级“巡防处”一体化机制,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建设。
完善城市安全应急机制。构建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智慧指挥调度体系,建设数字应急平台,建强应急指挥、应急救援、支持保障三类队伍和“常专群”三支救援力量,制定城市巨灾应急预案,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体系。
强化品质保障
全面彰显城市宜居魅力
城市品质是宜居舒心城市的关键。全会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城市品质新跃升。
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加快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打造业态多元、功能齐全、全龄适配的社区邻里中心,提档环玉泉湖片区与环秀湖片区“双核”消费集聚地。
实施高质量城市更新。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一体推进城市危旧房、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融合打造生活、创业、消费等新场景,深化城市“数字更新”,加强城市街区、商圈、社区等微单元智能化改造升级,构建可持续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
完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提速建设“1机场4高铁6轨道8高速”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持续推进路网更新,开展智慧城市交通治理,提升全区基础设施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统筹供排水、燃气管网、通信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优化高效精准便捷公共服务供给。健全“一老一小”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加快教育强区建设,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加快紧密型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扩面增效,稳妥推进殡葬改革。
强化生态支撑
全面夯实城市绿色本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会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让人民群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深化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巩固“九治”成效,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深入落实“河长制”,扎实开展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高标准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化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打造近零碳园区、绿色工厂,大力发展工业化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外电入渝璧山配套工程,构建绿色出行网络,推进公共交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塑造整体大美风貌。构建城乡整体大美支撑体系,打造具有文化气质、整体协调、明快清新、现代传统交融的大美风貌,打造具有标志性功能的枢纽新城,打造具有“磁场”效应的商业文化中心,优化城市绿色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城镇,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建设巴渝和美乡村。
强化文化铸魂
全面弘扬城市文明风尚
文化和文明彰显城市的内在气质,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是城市凝聚力、创造力、吸引力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城市迈向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全会提出,要提升精神文明内在气质,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程,完善意识形态“三全协同”体系,提升舆情处置能力,加快构建以主流媒体为主导的全域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区融媒体中心改革升级,培育“璧山国际传播”特色品牌,讲好璧山故事。
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推动古道文化、状元文化、抗战文化、非遗文化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全面推广“文心润璧·文化惠民集市”“百姓大舞台·‘璧’定更精彩”等活动品牌,推进“书香璧山”建设,推出更多“璧山原创”精品,“串珠成链”打造一批“璧字号”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擦亮“黛山秀湖活力璧山”城市名片,加快打造新质都市旅游目的地。
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和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建立先进典型信息库,开发运用“文明数治”管理平台,创新拓展“小案小事”治理智能应用场景,以数智赋能文化强区建设提质增效。
强化数智赋能
全面增强城市治理效能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会提出,要扭住数智赋能关键变量,探索城市治理新经验。
完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发挥好“一委一办一平台”作用,构建区级统筹、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城市综合治理新格局,整合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全链条各环节,打造AI+规建运治综合场景,深化行政执法一体化改革,用好“执法+监督”应用,打造“信用+”综合场景矩阵。
迭代升级城市数智底座。提升“渝快政”“渝快办”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璧山专区建设,稳步实施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试点任务,建立完善数据一体化归集共享机制,完善物联感知平台建设,构建全域感知网络体系,强化城市数字空间安全管理,提升云网数端用一体化安全防护能力。
打造高能级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强化区、镇(街道)治理中心主轴功能,持续迭代八大板块及跑道矩阵,迭代优化智能预案,构建“多网融合”指挥调度体系,优化区带镇街、镇街带村社、村社带网格实战指挥体系,全面提升各级各部门围绕主轴高效协同的数智化治理能力。
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城市发展服务治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用好超大城市现代化运行和治理大模型,打造智能预警、决策分析智能体,高水平打造综合应用场景,强化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终端等推广应用,布局建设适应AI发展应用的网络化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搭建AI+开源生态,打造可信数据空间和满足AI应用的高质量数据集。
强化组织保障
全面凝聚城市工作合力
做好城市工作根本在党的领导,关键在人。全会提出,必须把党的领导摆在城市工作的核心位置,确保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一贯到底,营造全社会共建现代化人民城市浓厚氛围。
构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体系。建立区委统一领导规建运治各机构分工协作格局,加强跨部门跨层级跨镇街协调联动,数智赋能推动党政机关业务再造、流程重塑,加强城市工作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完善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建强用好基层智治大脑,推动AI与基层智治体系双向赋能,深化党建统领网格治理提升行动,做实“民呼我为”“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健全基层减负赋能长效机制,深化“一表通”等推广应用,深化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构建社区城市治理共同体。
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围绕城市管理、“大综合一体化”等领域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优化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优化“猛虎奖”“蜗牛奖”评选及结果运用制度体系,完善区级奖补、重大项目保障等激励措施,强化舆论宣传引导。
(首席记者 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