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 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4 丨 渝ICP备2021003554号
地址:重庆市璧山区璧城街道双星大道369号 丨 邮编:402760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41434373 丨举报邮箱:cqbsb@163.com
    2025年10月1日起,最后一张纸质火车票就要完成它的检票使命——这张印着油墨香、藏着无数人出行记忆的“小纸片”,即将与流动的时代作别。从绿皮火车时代的手写硬纸板票,到高铁时代的电子客票;从“提前两小时赶站取票”的焦虑,到“刷证秒过”的从容……这场变革里,我们既看见科技赋能的“速度”,更触摸到公共服务的“温度”。纸质车票的退场,恰是一面镜子,照出公共服务的平衡之道:既要追得上数字浪潮的速度,也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温度。
用速度织就“数字出行网”
为出行效率按下“快进键”
电子客票的全面落地,从不是“一张票的迭代”,而是交通数字化转型的“全景答卷”。在检票口,旅客将身份证贴近核验设备,车次、座位信息同步核验通过——对比过去人工检票“撕票、核对、放行”的流程,单通道效率直接提升几倍。
这份“快”,藏在全链条的服务升级里:“12306”APP的行程闹钟会提前1小时弹窗提醒,在线改签不用再跑窗口;智能安检仪秒辨违禁品,不用再翻包兜底;无感支付机瞬秒完成购票,不用再找零递钱。这些细节织成的“数字出行网”,背后是我国铁路智能化设备覆盖率超80%的硬核支撑,更是对“数字中国”战略的生动回应——“不用取票”的便捷、“年省15万吨纸”的绿色、“偏远地区手机购票”的普惠,让科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每个旅客都享受得到的“效率红利”。
用温情架起“便民桥”
在数字浪潮中守护“慢脚步”
电子客票开始推行时,人工售票窗口依旧敞开,特殊旅客通道留着“专属入口”,候车厅摆着图文并茂的《电子客票使用指南》——这些看似“反效率”的细节,恰恰是公共服务最珍贵的清醒:数字化的终极目标不是“淘汰人工”,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跟上时代。
公共服务的温度,从来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对“少数人需求”的在意中。纸质火车票于大众而言,早已超越“出行凭证”的功能——它是老工人铁盒里的探亲票,藏着与家人团聚的期盼;是大学生相册里“毕业旅行”的高铁票,印证着青春的印记……科技可以改变出行的形式,但不能抹去出行的记忆;效率可以压缩流程的时间,但不能剥夺仪式感的价值。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温情举措”不是对数字化的“妥协”,而是对公共服务本质的回归。当我们谈论“数字中国”,从来不是要让所有人都“被迫适应技术”,而是要让技术“主动适配人”。人工窗口的保留不是“落后”,而是给不熟悉智能设备的人留一扇“安心门”;志愿者的帮扶不是“负担”,而是给跟不上节奏的人搭一座“便民桥”。不管技术多先进,公共服务的核心永远是“让人舒服”。
用初心绘就“服务新图景”
让“效率”与“人情”双向奔赴
纸质火车票的退场,向所有公共服务行业揭示:数字化不是“淘汰传统”,而是“适配多元”。
这场“车票革命”的终极答案,藏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本质里。我们为“秒速检票”点赞时,更该为“人工窗口亮到最后一班车”的坚守动容;我们惊叹“数字中国”的成就时,更要记得“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承诺。公共服务的终极目标从不是“最快”,而是“更好”——让年轻人享受“刷码就走”的便捷,也让老年人守住“有人帮忙”的安心;让多数人感受“效率提升”的爽感,也让少数人得到“专属关照”的温暖。
10月1日过后,纸质火车票或许会走进铁路博物馆,成为陈列柜里的“时光标本”,但它留下的启示永远鲜活:公共服务的进步,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速度与温度”的共生共荣。当科技的齿轮转动时,多一份对人的关照,多一点对需求的包容,这样的公共服务,才能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心里,成为时代最暖的底色。
(熊浩 何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