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2888715866542080
璧山网
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
回到顶部
位置: >> 璧山网 >> 民生 >> 新闻详情
让孩子们破“梗”而出
来源: 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张思怡 2025-10-01 10:11:12

不知从何时起,“YYDS”“芭比Q了”“老六”等一些来历不明、含义模糊的“黑话烂梗”悄然侵入校园,成为部分青少年口中的“潮流标签”,甚至思维里的“默认设置”。然而,当无序的“梗”大量侵入未成年人的语言世界时,我们是否该警惕:这不仅仅是语言的游戏,更是一场关乎心智成长、文化认知的无声较量。

“梗”潮汹涌,侵蚀了什么?

不可否认,网络梗有其轻松、诙谐的一面,能快速拉近距离,释放压力。但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关键期的青少年而言,过度依赖、滥用黑话烂梗,潜藏着三重危机:

一是思维“钝化”。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当“YYDS”代替了一切精细的赞美,“破防”概括了所有复杂情绪,丰富的汉语词汇被简单几个“梗”取代,表达的精准度、深度何在?长期浸泡在碎片化、标签化的梗文化中,青少年的逻辑思辨能力、细腻的情感体验能力恐将退化,思维趋向扁平、粗糙。

二是价值“扭曲”。不少烂梗都裹挟着消极、嘲弄、甚至低俗的意味。比如,某些“摆烂文学”将放弃努力包装成幽默自嘲,“雌竞”“雄竞”等标签简化了人际关系。青少年辨别力有限,长期接触易产生认知偏差,将戏谑当常态,将消极当潇洒,影响其对努力、责任、尊重等核心价值的认同。

三是文化“断流”。汉语博大精深,承载着千年智慧与美感。若青少年的语言仓库里只剩干瘪的梗,如何体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网络语言活力值得肯定,但若任由黑话烂梗挤压经典、规范语言的空间,可能导致文化传承的断层,让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在网络的喧嚣中失声。

堵不如疏,谁来引路?

面对来势汹汹的“梗”潮,简单禁止无异于掩耳盗铃。关键在于,学校、老师、家长需形成合力,当好“过滤器”和“引航员”,帮助青少年辨别优劣、合理使用。

学校应守土有责,建好“防火墙”。要将规范语言使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设语言艺术、经典诵读等课程,举办辩论赛、写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汉语之美、逻辑之力。同时,明确网络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在课堂、正式场合使用规范语言,对低俗、消极梗说“不”。

老师要率先垂范,做好“示范员”。教师在教学中应使用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盲目跟风用梗。更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流行文化,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与价值取向,提升其语言素养。当学生说出“绝绝子”时,不妨追问一句:“它具体好在哪里?”启发深度思考。

家长须用心陪伴,当好“知心人”。家庭是语言习得的第一环境。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有质量的对话,鼓励他们描述细节、表达真实感受,而非简单用梗概括。关注孩子的网络社交,了解他们关注的梗,及时讨论引导,在平等交流中帮助其明辨是非。用书香氛围替代“屏奴”生活,是抵御语言贫瘠的最佳途径。

让“梗”为语言添彩,而非让文化失色

我们并非要一棒子打死所有网络用语。语言本身在演化,一些富有创意、积极健康的“梗”也能丰富表达,如“逆行者”“碳中和”等就体现了时代精神。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青少年学会辨别优劣、规范使用,做到“破梗”而不“梗化”。

要让青少年明白,语言是工具,更是思维和文化的根基。掌握规范语言,才能精准思考、有效沟通;学会辨别和批判,才能在海量信息中保持独立;拥抱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拥有深厚的文化自信。当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规范与活力之间找到平衡,汉语言文化才能真正在网络时代发扬光大。

归根结底,守护青少年的语言世界,就是守护他们的思维品质和价值未来。当潮水退去,我们留给孩子的,不应是一片被“烂梗”堵塞的荒芜沙滩,而应是一个既能容纳网络新潮、又能承载千年文脉的广阔海洋。(何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