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 丨 运营维护: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4 丨 渝ICP备2021003554号
地址:重庆市璧山区璧城街道双星大道369号 丨 邮编:402760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41434373 丨举报邮箱:cqbsb@163.com
 
    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逐年攀升,作为市民短途出行的重要工具,其充电需求与安全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飞线充电”这一违规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已成为当前城市基层治理中亟待攻克的痛点与难点。近日,记者深入璧山多个居民小区走访调查发现,“飞线充电”现象依旧普遍存在,安全警钟持续敲响。
在电视塔一路、文化路沿线的老旧小区,记者看到几乎每栋单元楼的外墙上,都悬挂着长短不一的电线,从住户窗口蜿蜒垂下,有的缠绕在外墙管道上,有的随意搭在防盗护栏边缘,还有的直接在空中摇晃。这些电线的末端,大多连接着简易插线板,插线板上连接的就是随意停放在门口通道、绿化带旁的电动自行车。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走访的部分小区已在单元楼附近或停车场设置了专门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区域,并配备了防雨充电柜和智能充电桩。但私拉乱接电线充电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为何有公共充电设施,居民仍选择“飞线”?电视塔一路附近小区的居民认为在家充更方便,扯一根线就可以了。当被问及是否知晓私拉电线存在安全隐患时,多数居民表现得不以为然,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有需要充电的时候才打开插线板,平时都没通电,不会有安全隐患。
然而,居民们的“自我宽慰”却掩盖不了“飞线充电”潜藏的巨大安全风险。记者观察发现,这些用于充电的电线多为普通家用电源线,并非防水阻燃的专用充电线,长期裸露在外,经过日晒、雨淋、风吹、低温等自然环境侵蚀,外层绝缘皮极易老化、开裂、破损。一旦电线绝缘层失效,就可能出现短路现象,进而引发火灾。
尤其近期璧山降雨频繁,连绵阴雨天气让这些“飞线”的安全隐患愈发突出。记者注意到,为了应对雨水,不少居民用塑料口袋或矿泉水瓶将插线板简单包裹。“平时插线板就露在外面,下雨了找个塑料袋遮一下,我们看到了也会提醒,但还是有少数居民我行我素。”一小区保安人员无奈地告诉记者。
事实上,针对“飞线充电”这一隐患,社区与相关部门早已关注并展开劝导。记者了解到,城区各社区通过张贴安全警示标语、上门入户劝导、在业主群推送安全知识等方式,多次对“飞线充电”居民进行教育引导,但不少居民仍对劝导置若罔闻。
“社区提醒过我们不要这样充,把电线收起来。”一位居民说,但我这辆电动车电池容量小,充一次电最多只要 5 个小时,我们不会长时间过量充。正是这种“充电时间短就安全”的错误认知,让许多居民对“飞线充电”的风险视而不见,也导致劝导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治理“飞线充电”,不能仅靠“口头劝导”,更需系统施策、“疏堵结合”,从设施建设、执法监管、宣传引导三方面同步发力。
在“疏”的层面,要加快补齐公共充电设施短板。结合居民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充电设施布局,在小区停车场、楼栋周边等便捷位置增设智能充电桩,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兼顾设施运营成本与居民承受能力,让居民“愿意用、用得起”公共充电设施,从源头减少“飞线充电”的需求。
在“堵”的层面,要强化执法监管力度。建立联合巡查机制,定期对小区“飞线充电”情况开展排查,对违规居民先警告教育,对屡教不改、拒不整改的,依法依规采取处罚措施。
在“引导”层面,要深化安全宣传教育。通过播放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警示教育片、在小区举办消防演练、组织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直观展示“飞线充电”引发火灾的严重后果,同时利用社区公示栏、短视频平台、居民微信群等渠道,常态化推送“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及正确充电方式,让“安全充电”理念深入人心,逐步扭转居民的侥幸心理。
“飞线充电”看似是居民的“小事”,实则关乎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检验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唯有以“疏”解民需、以“堵”守底线、以“教”树观念,构建长效治理机制,才能真正破解“飞线充电”屡禁不止的难题,切实守护好居民“家门口的平安”。
(记者 冉杰 林光耀)